诗词评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原创天地 > 诗词评析

漫谈古代十大名曲之 《夕阳箫鼓》

时间:2014年12月05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浔阳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较大差异。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自《夕阳箫鼓》管弦乐曲,更是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的诗情。《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诗人,甚至不入《旧唐书》人物列传。《旧唐书》只是在贺知章的列传里简略的提到了张若虚。张若虚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被誉为吴中四士。贺知章是初唐著名诗人,张旭是书法大家,两人都是杜甫“饮中八仙”诗中的绝顶人物。相比之下,张若虚的名气远远不及与贺知章和张旭。《全唐诗》里只有两首张若虚的诗,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为《代答孤梦远》。
张若虚虽不著名,但他拥有这首被后人称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里占有一席之地。《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属乐府清商曲,据说此曲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在隋唐时较为流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格调与境界远在同题的宫廷诗之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诗一开始便立意高远,气势雄浑。从春江到海潮,从江树到花林,从月升到月落,从现实到梦境,张若虚给世人描绘出一副似幻似真的图景,苍茫深阔,静谧优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四句,历来被认为包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用闻一多的话来说,“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没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此诗结尾有游子思归、离愁别恨等情绪,虽略显感伤,仍不减大气。
奇怪的是,从唐、宋到明代前期,各家诗评很少关注此诗,自然也无人承认它是一篇旷世杰作了。自明代以后的唐诗选本里才开始收录这首诗。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道:“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中说此诗“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清末王闿运在《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中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极高。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认为,该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之诗风,“清除了盛唐的路”,为雄奇壮美的一代盛唐诗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启承作用。因而,“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进而称之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兼具初唐气度和盛唐气象。博大,进取,宽容,唯美,已经成为唐朝的一种“时代气质”。身处初唐与盛唐前期的张若虚,其作品不自觉流露出时代的“脉象”,这是很自然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盛世之一。近来“盛世”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正如本篇引言内指出,春节晚会舞台上的大对联中的“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即是一例。有人甚至撰文提出,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盛世,即汉初盛世、唐初盛世和康乾盛世,并暗示中国即将进入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盛世。
大路看来,康乾盛世是不可以和汉唐盛世相提并论的。汉朝和唐朝的盛世,中国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国家。而康乾时代,清朝虽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值得称道的表现,老百姓的生活也较为丰足,但国家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另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唐朝灿烂的文化相比,康乾盛世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黑暗的时代之一。遍观有清一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变得极为僵化而守旧,不见半点雄浑豪放的诗情,不见多少流传后世的大作。清朝的悲剧性结局难道与康乾盛世时的自我封闭、文字狱、思想禁锢毫无关联么?
《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个。《夕阳箫鼓》的琴声阵阵传来,绘声绘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
《春江花月夜》欣赏          
《春江花月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原為一首古琵琶曲,名叫《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早在一百年前就因曲调优美动人而广泛流传。1925年,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的柳尧章根据自己演奏的体会,结合民族民间奏法与西洋配器法,将琵琶曲改编为民乐合奏曲,大同会创始人郑觐文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起名为《春江花月夜》。此后乐曲经多次加工整理,新中国成立后较流行的合奏谱系由彭修文改编。
《春江花月夜》公分十个小标题,由引子及主题呈示段、八次变奏、尾声十个部分构成。作品的主题音调运用重复、变奏、衍生等手法,使优美的主题层层递进,在不同的段落以崭新的面目出现,既给人深刻印象,又有无限新鲜感。在演奏的过程中采用传统民族音乐中“换头合尾”的表现手法,使各段紧密相连,安排错落有致,是一首以优美、抒情为基调的多段体传统名曲。
《春江花月夜》全曲由十个小标题构成,在一段《江楼钟鼓》中节奏是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性质。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的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则犹如远处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那么细腻,再由丝竹合奏出经典的主题音调。将这段音乐命名为“江楼钟鼓”是十分恰当的。
第二段《月上东山》,由琵琶轮指开始,带领乐队齐奏,高四度变化的主题中加入木鱼点缀,出现全曲的主旋律。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是那样协调一致又富于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同度音贯串连接的,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第三段《风迥曲水》,这段音乐承接第二段,仍由琵琶轮指引出合奏,旋律与音调与第二代大致相同,相比之下更加流畅,收尾相同。
第四段《花影层叠》仍由琵琶轮指引出合奏,但合奏小节后,由琵琶奏出四个小的下行移位摸进的华彩乐句,如异峰突起,一反此前优美朦胧之感。
第五段《水云深际》,由琵琶引出与筝、阮、大胡的齐奏,它是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变化而成的,有一种富于动人的格调:这一曲调由低胡等乐器奏出,浑厚低沉的音色,不仅使人联想到江面上浊浪推涌、连绵起伏的景象。而后再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一会儿在浪花中、一会儿在高空中遨游,自由自在,富于生气:这段音乐由不同音区和不同音色构成鲜明对比,异常鲜明的刻画出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的江面意境,使全曲的情趣由优美转向壮阔。
第六段《渔歌唱晚》由琵琶、新笛与乐队一唱一和,并加入木鱼点缀其间,与主题紧密联系,每一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因而显得风趣、生动。琵琶的领奏好像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而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合唱,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生动活泼,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第七段《洄澜拍岸》由琵琶快速轮指、扫旋,加上筝刮奏,模仿波涛拍岸,引出新的合奏,旋律浑厚有力,琵琶慢收后,收尾同前。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欸乃归舟》同为全曲高潮。琵琶轮指领奏引入古筝刮奏,旋律由慢而快、由柔而强,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入,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然后便入“尾声”:
第十段《尾声》只有九个小节,精致灵巧,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由琵琶、南胡、大胡轻而慢的演奏出变化了的主题,收尾呼应。进而以新笛的清幽,渐弱渐缓,奏出变化了的收尾。尾声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只有最后的大锣轻轻一击,余音绕梁,把人们从沉醉中唤醒,方才感觉到音乐的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读作xian.第四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所以读xiá)。
斜(这里是句首,不要押韵,所以读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读作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解释
⑴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⑵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⑶霰:雪珠。⑷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⑸汀:水中的空地。⑹纤尘:微细的灰尘。⑺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⑻穷已:穷尽。⑼但见:只见、仅见。⑽悠悠:渺茫、深远。⑾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⑿扁舟:孤舟。⒀月徘徊:指月光移动。⒁妆镜台:梳妆台。⒂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⒃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⒄相闻:互通音信。⒅逐:跟从。月华:月光。⒆文:同纹。⒇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21)乘月:趁着月光。(22)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 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评: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漫谈古代十大名曲之《夕阳箫鼓》]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 诗词文学网| 中华诗词网| 中国诗词楹联协会 | 中华诗词学会 | 中国作家网| 省作协| 长沙老干诗词协会 | 党建网| 湖南省文化厅|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联| 中国新闻出版社| 新华网| 中国诗词协会| 老干部之家诗词协会| 四川作家网| 辽河诗词| 秦皇岛诗协| 无锡市诗协| 杭州老干诗协| 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云南省老干诗协 |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