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好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好诗好文

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时间:2015年05月2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曾宪邦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在西安软禁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他们软禁蒋介石后,马上通电全国,提出了八项主张,中心点就是要求“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表示“我们持有公理,决不后悔,我们唯一的希望,只是求这些政策的实现和对国家有所贡献。让全国的同胞来裁判我们的功罪。”
    我想,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关于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什么要搞“西安事变”也许不太了解吧?我这里有关他们搞“西安事变”的史料,将向你们公布!
    1933年4月,张学良由顾问端纳陪同,乘意大利轮船赴欧洲考察了八个月。这一年年底,蒋介石为了利用东北军去“剿共”,电召张学良回国,1934年2月,蒋任命张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司令。1935年1月,改任张为武昌行营主任。日寇侵占华北后,这给张学良以莫大的刺激,他在汉口对人痛切地说:“国人早先骂我不抵抗,我现在希望领袖给我变换任务,不叫我剿共,叫我去抗日,我觉得剿共牺牲不如抗日牺牲有价值。”
    这时,蒋介石曾有意委任张学良为贵阳绥靖主任,其目的是让东北军与湘、桂、川、滇军阀发生火并后相机消灭之。张学良及其幕僚洞悉其奸,拒赴贵阳、愿去陕甘、旨在将来一陕甘为东北军重回东北的基地。这一年9月,正值我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前夕,蒋介石为消灭红军,在西安建立了西北“剿共”总司令部,自兼总司令。张学良请求为副司令率领东北军驻陕甘。
    张学良就任后,率东北军主力配合陕、甘、宁、绥等省地方部队共十多万人,对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结果,遭我红军沉重打击,损失近三个师的兵力,两名师长阵亡,七名团长阵亡或被俘。这在东北军几十年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不能不给张学良及其官兵以极大的震动。张学良因“剿共”失败,蒋介石对他也日渐冷淡。以前张学良每到南京,国民党官员都隆重欢迎,何应钦、宋子文等都亲自去飞机场迎接。而吃了败仗之后,蒋介石只派侍从室主任钱大钩一人去迎接。
到南京后,蒋介石、何应钦对他非但毫无抚慰的表示,反而取消其被红军所消灭的师的番号,并减发军费。张学良见此情景,感到蒋介石对他不重视了,内心更加动摇。正值此际,北平发生一·二九爱国运动,青年学生纷纷奋起救亡。张学良不能不为失地的罪名而感到羞愧,也不能不因追随蒋介石弄得自己一面挨红军的打、一面又受蒋的气而感到愤懑。这时,张学良看到三种情况:一是他已被蒋介石不重视了,二是抗日已成人心所向,三是再同红军打仗是绝无出路。
鉴于此,张学良决定设法同共产党谈判。1936年4月9日,张学良同周恩来在延安会谈,达成了协议,逼蒋抗日。《蒋总统秘录》中曾说及此事:“是故张学良乃为谋与共产党直接接触而有所策划,遂即在上海与与潘汉年、在洛川与李克农见面;并终于与周恩来在东北军所守备的延安碰头,秘密会谈。”据张学良所撰《西安事变反省录》中说:“某夜,在延安与周恩来会面,约谈二三个小时。……周承认,蒋公忠诚受国,要抗日必须拥护蒋公领导之。又力言彼等亦蒋公旧属,在抗日纲领下,共产党决心与国民党恢复旧日关系,重受蒋介石公领导。”
    杨虎城原是冯玉祥的部署。冯玉祥在搞“北京政变”时,杨就是国民党革命军的师长。在1929年蒋冯战争前,蒋介石将杨虎城拉了过来,杨从此脱离冯而加入蒋介石系统。中原大战中,蒋介石提升杨虎城为十七路军总指挥,追击冯军,进占西安,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改任西安绥靖主任。但蒋介石认为,杨虎城有亲共倾向,长此以往,必生祸端。对于蒋介石力图排斥和消灭异已的那一套,杨虎城也早有准备,且不买蒋介石的账,蒋、杨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杨虎城在大革命时期早已结识一些共产党,受过革命思想的影响,同中国共产党有过某些合作。共产党员魏野畴、南汉宸等曾在杨虎城部任过要职,旅团长中有共产党员张汉民、王泰吉、阎揆等。九一八事变后,深重的民族危机也激起了杨虎城的爱国思想。
1933年日寇侵犯热河时,杨曾要求率部赴华北抗议日。5月,杨虎城在人员、武器等方面积极支持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杨虎城部在陕南与我红四方面军达成互不侵犯、互派代表的协议。当我红二十五军北上威胁到他和利益时,又加上蒋介石命令他打红军,于是他就调兵去陕南打红军。1935年1月,杨虎城调其四十二师冯软哉部一个旅企图阻击红二十五军,结果被红军歼灭了六个营。2月,杨虎城又把他的三个警备旅全部用来对付红二十五军,并亲自到蓝田指挥,结果第二旅两个营被告歼灭,第三旅五个营被告歼灭,第一旅被全歼。
杨虎城在军事上遭到一连串的惨败,使他认识到红军是打不得的,若再同红军打下去,只能把老本丢光,最后垮台。杨虎城说,部队被派去打红军,等于一个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所以,他和张学良一样,在遭到红军的严重打击之下,也开始考虑同共产党建立某种关系的问题了。1935年秋,南汉宸派人向杨虎城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杨虎城表示赞同。这一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又派汪锋对杨及西北军将领进行工作。1936年春,王炳南奉中国共产党的指派从德国回国去争取杨的工作。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杨虎城完全接受我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张、杨的动向和西北的状况,蒋介石当然是甚为不满的。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亲自“督剿共匪”。28日,蒋在张学良谈话时,张露出希望与中国共产党“妥协的意见”。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说:“汉卿如此无知,可为心病。”张学良要求带兵抗日,而不愿剿共,此其作事无最后五分钟之坚定也。亦其不知作事应有段落,告一段落后,始可换一段落,始、终、本、末与节、次之理,何其茫然也。可叹!”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向张、杨提出两条:一条是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赴前线(剿共),不得违抗命令;另一条是如果不愿“剿共”,则立刻将所部调出陕甘。这两条路对张、杨来说,一条也不能走;如果接受第一条,不仅在反共战争中必然使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步被削弱,而广大官兵也不愿意同红军作战;如果接受第二条,一旦离开西北地区,两支军队又彼此隔离起来,那就必然被蒋介石各个击破,前途不堪设想。即不愿听从命令,又不愿离开西北,那么怎么办呢?张、杨决定先行进忠言,希望以自己的赤诚使蒋介石回心转意,联共抗日,不得已则用武力。这就是所谓“先忠谏然后兵谏”。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洛阳见到蒋介石,说明西安情况紧迫,或将生变,请蒋务必往西安一行。蒋介石也知道情况危急。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东北军之兵力,为察绥战事而动摇;则剿赤之举,几将功亏一篑。此实为国家安危最后之关键,故余不可不进驻西安,以资震慑,而挽危局,盖余个人之生死早置之度外矣!”在《西安半月记》中,蒋介石在引言中说:“中正于二次入陕之先,即已察知东北军剿匪部队思想庞杂,言动歧异,且有沟通匪部、自由退却等种种复杂离奇之报告,甚至未将有非常之密谋与变乱者。”但是,蒋介石为了“剿共”,认为“剿共”已到了“最后五分钟成功之阶段”,所以还是亲赴西安。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飞往西安,住在西安东郊临潼华清池。蒋介石召开西北“剿共”会议。把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继承、朱绍良等级高级将领都召到西安,任蒋鼎文为“剿匪”司令,卫立煌为前敌总指挥,并决定将中央军三十万人马调查来西北,准备把张、杨的部队调到二线(东北军到福建,十七路军调到安徽),由他亲自指挥这所谓“最后五分钟”的决战。
    1936年12月7日,蒋介石再次命令张、杨加紧进剿我陕北革命根据地。张学良向蒋介石痛哭陈述联共抗日的道理,蒋介石拍桌子严词训斥张学良说:你就是把我打死,我的剿共政策也不变。9月,西安学生和群众举行大规模的爱国示威游行,要求团结抗日。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用武力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张学良赶赴灞桥(由西安市区通往临潼的必经之地)劝阻。第二天,张学良向蒋介石谈及劝阻情况。蒋后来在《西安半月记》中说:“汉卿向余报告在灞桥对情愿者说话,曾谓:‘我可为你们的代表,有话可以代达;同时,我亦可为委员长代表,可酌量考虑你们的要求.’ 彼自以所言甚得体,言时甚得意。余当即纠正其谬,谓:‘一人决不能做两方面代表而站中间,所谓信仰领袖,应如此乎?’”在这一天日记中,蒋介石说:“对张学良说话,不可太重。张学良为小事精明,而心志不定,可悲也。”
    西安事变后,在国内外形势的逼迫下,经过国共双方的努力,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三中全会基本上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提议,提出对外绝不签订任何损害主权的协定,如果主权蒙受损失超过忍耐限度,则决然出兵抗战;对内提出用正确的途径而不用武力解决国内政治分歧,等等。这就为实现国共合作,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提供了先决条件。
    我国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法宝,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 诗词文学网| 中华诗词网| 中国诗词楹联协会 | 中华诗词学会 | 中国作家网| 省作协| 长沙老干诗词协会 | 党建网| 湖南省文化厅|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联| 中国新闻出版社| 新华网| 中国诗词协会| 老干部之家诗词协会| 四川作家网| 辽河诗词| 秦皇岛诗协| 无锡市诗协| 杭州老干诗协| 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云南省老干诗协 |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