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贺词: 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各位会员:大家好!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向你们拜年了,衷心祝福各位及家人新年快乐,身康体健,平安吉祥,阖家幸福!省老干诗词协会朱梅生恭贺已亥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协会期刊 > 诗词专刊

苦难出诗人

时间:2015年11月14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苦难出诗人
杜甫困守长安的十年辛酸岁月
作者:蒋延辉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诗篇。他不仅人格高洁、胸怀坦荡、感情沉郁,而且诗艺高超、众体皆备、章法严然。杜甫与杜诗为我们诗词爱好者如何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何学会以生活为源、以诗艺为务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与借鉴。
一  坎坷的一生
    杜甫,字子美,于公元712年元月生于河南省巩县瑶湾,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孙;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646-708)。其父杜闲为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杜甫秉承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之遗贤和文藻翰墨之传统,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卓尔不群,对于政治很有抱负。开元十九年(731),杜甫游吴越,过金陵、下姑苏,渡浙江,泛剡溪。历时四年,饱览了山川胜景,深品了吴越人文底蕴。
开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岁的杜甫由吴越返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录取。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开始了齐赵的漫游,领略了北方山川的壮美与人文慷慨。天宝三年(744)春,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701-763)、高适,(700-765)三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相与豪饮畋猎。第二年,杜甫再游齐鲁,初秋到鲁郡(兖州),李白自任城来会,杜甫与李白又一起游历齐州,二人一起拜访李邕(678-747书法家,北海太守),一起去隐士范十的山庄做客,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中国诗坛的一段佳话。这次杜甫与李白分手西归洛阳后,二人从此没有重逢。
    天宝五载(746),杜甫由洛阳到长安,在长安经历了十年困守。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元月,玄宗奔蜀,太子李亨讨贼,杜甫携家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八月间,杜甫在鄜州听说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便只身离开鄜州赴灵武,路上被安史叛军所获,送到了当时被叛军占领的长安。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从长安潜奔凤翔投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唐代谏官名,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后因房琯罢相之事,他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逐渐为肃宗疏远。长安克复后,杜甫又回到了长安。乾元元年(758)六月,因房琯贬官,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幕僚),从此离开了长安。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因饥馑,弃官往秦州。十月由秦州到同谷,几经转徙,于十二月到成都,从此开始了漂泊西南的苦难历程。杜甫在友人严武等帮助和照顾下,建起了暂时居住的草堂。763-764年因严武入朝,房琯病瘁,他又在梓州与阆州之间流徙。

    永泰五年(765)四月,因严武的去世,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东下,经嘉州、戍州、泸州、渝州至仁安养病。后在夔州(奉节)寓居(766秋-768春)。然后出峡,漂流于荆湘之间。768年岁暮,离公安,泊舟岳阳城下。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抵达潭州(长沙),后往衡阳寻友,四月返回潭州,在一小舟中居住,遇友人韦之晋去世。大历五年(770)四 月避臧玠乱入衡州,欲依郴州舅氏崔伟,至耒阳阻水暮秋,杜甫病逝于一条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

二  艰难的困守
    唐代的长安是座规模宏大的京城,全城除去城北的皇宫和东西两市,共有一百一十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坊,坊与坊之间交叉着笔直的街道。繁华的街市、秀美的园林里边散布着统治者的宫殿府邸,商店和旅舍鳞次栉比。唐代的著名诗人很少没有到过长安的。天宝五年(746)秋,三十五岁的杜甫为再次参加朝庭举行的招贤考试也来到长安。此次的主要目的与十一年前到洛阳参加招贤考试一样,想通过招贤考试得到一个官职。因此,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景物上。
    初到长安,杜甫便结识了一些达官贵人,他与他们交游,骨子里总带着李白一样平交王侯的傲气。他的诗歌文才得到了他们的赏识,他们也经常邀请他去参加宴饮。杜甫还游玩了长安近郊的一些名胜。结识贵人的同时,也认识了一些朋友。如高适(700-765)、岑参(715-770)、郑虔(唐画家,开元25年广文馆博士),这三人丰富了杜甫在长安的寂寞时光,慰解了他的满腔愁绪。他意气风发,等待着时机成熟,自己可以一飞冲天。然而,事与愿违,天宝六年(747),在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他又落榜了。这次影响很大,宣传很久的全国性考试,竟然没有一个人通过,诗人元结(723-772)也同遭此厄运。
    原来这场考试竞是一场阴谋。这时的唐朝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国君,便开始志得意满起来。他把一切政权都交给口蜜腹剑的中书令李林甫(?-752),李林甫最忌恨文人和艺术家,因为这些人来自民间,不识“礼度”,他恐怕这些人任意批评朝政,对他不利。于是摆布阴谋,使这次应征的举人在考试时没有一人及第。
    这是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的最大的打击。考试揭晓后,李林甫反而上表向玄宗祝贺,说这足以证明如今的民间没有剩余的贤能,利用偷天换日的伎俩蒙混玄宗。
    这时的杜甫,由于他父亲杜闲在奉天县令任上的去世,使他的经济更加困难,他的蹇运从此开始。他长年流浪在长安一带,一天比一天穷困。但他没有因经济的窘迫和考试的失利    而放弃从政的追求,他向达官显要者投赠诗篇,以求他们的引荐。
他投诗给尚书左丞韦济。诗中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向韦济诉说了自己在贵族府邸做宾客的辛酸境遇和沦落。韦济的父亲韦嗣立在武后时曾任宰相,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他同朝为官,韦杜两家素来交好,韦济素来欣赏杜甫的文才。然而在仕途上也没有办法帮助杜甫,杜甫在京城奔波良久,也没有求得一官半职。
    为了生存,杜甫来到长安后,有一段时间在贵族府邸充当宾客。杜甫天性耿介,应对不了这种察言观色、饮酒宴游、代笔应酬的“高级仆人”生活,他只好上山采集一些草药,在长安街上出售,换回一些钱财应付家用。

    贫困的生活没有使诗人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摆脱困境,他向那些他并不尊重的权贵投赠诗稿,他还在继续奔波。天宝九年(750)杜甫向左丞相韦见素和驸马张垍投赠诗稿。天宝十年又作《敬赠郑谏议十韵》投赠谏议大夫郑审,然而所有的献诗结果都一样,诗人没有得到权贵们的任何帮助。

    天宝十年(751),杜甫在无路可走时,正逢玄宗祭祀玄元皇帝盛典。于是,杜甫趁这个机会写成三篇《大礼赋》投入延恩匦。玄宗读后,很赏识杜甫的才华,让他在集贤院待诏,让宰相亲自考试他的文章。杜甫一时才惊朝野、名震长安。然而,当时的第一宰相还是李林甫,他从中作祟,使杜甫的仕途之路又没有下文。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都在长安等待着朝廷的任命。他希望会有好的机会出现。随着宗文、宗武两个儿子的出世,他的生活已经贫困得难以忍受了。他的家人也从陆浑山庄搬到了长安。他不仅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还担负着养家的重任。这一年的冬天,长安的天气特别寒冷,雨雪连绵,他租住的屋子破损的门窗阻挡不了渭河吹过来的寒风,他又饿又冷,他的肺本来就不健全,这次又染上了沉重的疟疾。他病后到友人王倚家中,向王倚述说了他的病况“疟疾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到了冬天,朝廷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他没有御寒的冬衣,终日食不裹腹,处境十分凄凉。

    在贫穷压迫下,杜甫被事业心驱使,对仕途仍没有完全断念。七五四年他又进了两篇赋:《封西岳赋》和《雕赋》,他在这两篇赋里所表示的还是渴望仕进。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悲凉处境。这些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答复。

    天宝十三年(754),杜甫突然萌生了从军的念头。他投诗给来长安朝谒的边将哥舒翰(?-757,唐大将,突厥族哥舒部人),希望能加入他的幕府。好友高适就在他的幕中任职,与高适齐名的诗人岑参也在军中任职。生活中的窘况,使杜甫下定了去军营效力的决心。然而这次献诗又没有结果。

    杜甫来长安已经八年了,一个偌大的大唐王朝,竟没有杜甫容身的地方。政治上一次又一次的失意,苦难生活一年复一年的煎熬,使他对社会的观察越来越细致,思考越来越深刻。在写作上他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自然活泼的语言融化在他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鲜活而有力,日趋成熟。当他在咸阳桥上看到统治者用暴力征发来的兵士开往边疆,父母妻子拦道牵衣,哭声震天时,杜甫遏制不住心头的痛苦,写出了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长诗《兵车行》,记录了这一幕人间惨剧。杜甫作为目击者,在诗中形象的描述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惨状,控诉了唐王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同时也想象出士兵作战时的情景:“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时的杜甫已至不惑之年,他四十岁以前的诗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五十多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随着《兵车行》的出现,他诗的国土扩大了,诗里出现了唐代社会底层被剥削、被奴役的劳动人民。明文学家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继《兵车行》以后,他又借用汉乐府体裁写出了《前出塞》组诗九首。组诗通过一个士卒自述十年从军戍边生活的际遇感受,反映了杜甫对于唐代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的态度,对侵略性的战争提出了看法,他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又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天宝末期,政风更趋腐败,边疆征讨失利,老百姓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而玄宗的奢侈生活却有加无减。春天带着贵妃和杨氏姊妹从兴庆宫穿过夹城游曲江芙蓉苑和沉香亭,冬季到骊山华清宫去避寒。她们用人民的血泪粉饰着太平,过着奢华的生活。统治者荒淫无耻的丑恶行为,使杜甫难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了长诗《丽人行》,以一个美丽的诗题不动声色地揭露了杨氏家族的罪恶。

    天宝十四年(755)。杜甫在长安已经待了整整十个年头,对当官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一家数口住在长安,他的负担更重了,加之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在这样的情形下,他把妻子送往奉先妻家同族杨家(陕西蒲城)寄居。

    到了七五五年十月,也许是杜甫写给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李林甫死于752年),他接到了朝庭的通知,任命他为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高适任封丘县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只言小吏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高适《封丘作》。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四十四岁了还是布衣,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于是他被改派为右卫率府胃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这个职位与杜甫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总算是一份差事,杜甫接受了。十一月,杜甫刚刚拿到奉禄,就赶忙去奉先探望妻儿。他半夜从长安出发,满眼看到的是百草凋零,寒风凛冽的景象。一路上,他感慨良多,回想联翩: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十年不断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本来可以向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当他披星戴月,一路奔波,刚进家门就听到了妻子的嚎啕大哭声,原来他那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竟然已经被饿死了。此时杜甫无法抑制心中的巨大悲痛,回想几天来,一路上田原荒芜,民不聊生的见闻,凌晨路过骊山时,仿佛看到唐玄宗正带着杨贵妃和一帮亲信在华清池水气蒸腾的碧波中,伴随着响彻云霄的霓裳乐曲寻欢作乐的情景。他老泪纵横,心如刀割,一气呵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著名的诗篇。这首诗既是杜甫困守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也是“安史之乱”大暴发前社会真相的写照。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家喻户晓的千古警句。

    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杜甫心中充满的是一种至善的精神,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世界。这首诗也是杜甫诗歌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正在形成。是长安的十年悲惨生活磨厉了诗人杜甫,秦川无情的风雨把他锤炼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三  不朽的诗歌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768-824),南宋文学家叶梦得(1077-1148)在《石林诗话》中说:“杜诗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杜甫的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屹立于中国诗坛顶峰的一株挺拔青松,是后代诗人学习的千古楷模。他一生写有1450多首诗歌,其中不少名篇佳句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趋向。

    笔者藏有一册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1948年由中华书局再版的《唐诗三百首》,编写者为孙洙(1711-1778,清文学家,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他选入了七十五位唐代诗人的三百多首诗,这个数目仅占《全唐诗》的一百六十分之一,孙洙提出的入选标准是“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入编,这是它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唐诗三百首》中选编五言律诗八十首,杜甫入编了十首。然如《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皆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唐诗三百首》选入了杜甫九首七律,占总数四十五着的百分之二十,这些诗体现了他写作中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对仗工整的多样风格。
    765年,杜甫出川后已是多病缠身的老人,依靠朋友帮助才能勉强度日。可是他晚年的诗却越写越豪放,越写越雄浑,越写越苍凉。试举二例。
 
例一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廖。
 
    此诗为仄起仄收,平声萧韵,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冬天杜甫作于夔州西阁,成诗于一个诗人彻夜未眠的严冬雪夜。在格律、立韵、语言的锤炼上显示出了作者极高的艺术根底。其中颔联更是写出了中国律诗万言不易的千古绝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例二
    《七律·登高》也是作者出川后逢重阳节在夔州白帝城西台所作。此诗为仄起平收,平声灰韵。全诗气势之大,谋篇之精,对仗之工,意境之沉郁,可谓旷世绝代,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时期,杜甫的生活比在成都更为艰难潦倒,且肺疾缠身,但他创作的律诗却高唱入云,成为唐诗的最高成就。
    我是一个杜诗爱好者,有着浓浓的杜诗情结。1975年9月,我到成都上学,办好入学报到后,便拜谒了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一竹一松,一花一草,都仿佛晃动着杜公的身影。我为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连环配图中狂风怒号、屋顶茅草卷走、屋漏床湿的悲惨画面所感动。我抄摘了镌刻在廊墙上名家的题词和诗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何绍基);“十年暮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高晓宇)。我仿佛置身于文学的殿堂,诗词的海洋,久违的诗联使我如饮甘醇。
    2006年10月,应母校之邀,到成都参加五十周年校庆,我来到了草堂,又一次被杜公那在山河破碎一生离乱中写下的爱国忧民的诗歌所感动。我久久凝视着杜公的塑像,他那长安街头为生活奔波、漂泊西南、落拓荆湘时的身影一幕幕在我眼前定格。走出草堂,看不到杜公《客至》中的淙淙春水和沙鸥翔集的原生景物,锦江两岸的秋风落叶更引起我惆怅的情怀,吟成七律一首:
 
草堂怀杜甫
不见群鸥绕舍游,草堂怀杜倍添惆。
碑廊掩翠枝犹怨,浣水扬波色带秋。
国破诗含千滴泪,家亡笔蘸万民愁。
经年飘泊残杯炙,老病孤舟任水流。
 
    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痛苦。然而,正是这些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伟大诗人杜甫。他从自身的艰难和痛苦中体察到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灾难,“国家不幸诗人幸”,水深火热中挣扎的黎民,战祸连年、衰落沉沦的祖国为他的诗作提供了生活之源,痛苦的体验、提炼,最后化成了一首首动人的不朽诗歌。
 
 
二○一五年十月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苦难出诗人]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 诗词文学网| 中华诗词网| 中国诗词楹联协会 | 中华诗词学会 | 中国作家网| 省作协| 长沙老干诗词协会 | 党建网| 湖南省文化厅|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联| 中国新闻出版社| 新华网| 中国诗词协会| 老干部之家诗词协会| 四川作家网| 辽河诗词| 秦皇岛诗协| 无锡市诗协| 杭州老干诗协| 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云南省老干诗协 |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