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郴州一书征稿启事已在 网站上发表,截稿日期为6 月底,欢迎国内的诗友积极 参与。 投稿邮箱: 397571438@qq.com或 271410873@qq.com

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郴州

分会

名师讲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师讲堂 > 名师讲稿

怎样写诗

时间:2016年05月27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怎样写诗
王乐安教案
 
   很多人反映,想写诗,找不到素材。采风时也不会提炼,游山玩水,很有乐趣,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窃以为,写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找材料。
    一、从古人诗词中找材料:
(一)古诗词题材广泛,几乎包罗万象。我们今天想表述的内容,古人基本上都描述过。
1、军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2、边塞诗:《逢入京使》芩参
3、田园诗:《归去来兮词》陶渊明
4、山水诗:《山居秋暝》王维
5、乡音乡情:《回乡书偶》贺知章。“乡音到耳甜”“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6、生离死别:《赠汪伦》《江城子·十年生死》苏轼,《送孟浩然之广陵》
7、功名《近试上山水部》“画堂昨夜”
8、爱情《上邪》《关雎》
9、哲理《题录山西陵璧》苏轼,《观书有感》朱熹
10、应酬诗:占全唐诗70%以上。
(二)古人用什么材料
比如说你要写风景诗,那么你先把古人、前人、他人的此类作品找来比我的较研究,看他们用什么材料?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这些作品,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把这些功课做好了,再来创作、写诗。
  1. 代表性:
古人所用诗材,一般都具有一定代表性。都含有被
咏对象的特性和此类事物的共性。如金昌绪《春怨》“打起……”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蝉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归梦里人。”(其二)以家属感受来描写战争残酷,很有代表性(父母子女均有悲痛,最具代表性)
    2、独特性:
所谓独特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事物是此事物而非彼事物,必然会有它的不同之处。矛盾的特殊性在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各个角落,都会有不同体现。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用心体会,就能找出,为我所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此诗特点是以闹衬静,那么最合适的对象就是“娘们”。例如拙诗《咏热水袋十首》:“温柔体贴有人怜,可惜无缘近少年,”也就是抓住了老年人冬天脚冷,需要热水袋暖脚,而少年人气血旺盛,自然不需要热水袋的特点。
3、新颖
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写诗填词使用的材料一定要新颖。比如名厨烹饪,食材一定要新鲜,味道才会好。作诗也一样。陈词滥调,人云亦云,没人愿意看。所谓新,第一是推陈出新。大部分素材,前人已经用过,只有推陈出新,你才会有素材可以写。比如梅花:前人多有吟咏,但各不相犯,并无雷同。从林溥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辛弃疾《念奴娇·梅》:“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功。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其色。”
4、双关
诗词字数少,又要包含大量内容,所以讲究惜墨如金。这就要求作者选材时要找一些信息量大的材料来书写情感,那么用典,一语双关等便是好的选择了。袁克文劝父亲不要称帝诗:“乍作微绵强致胜,阴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暗九城。驹隙留身争一瞬,虫声吹梦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分明》蔡锷《登岳麓山诗》:“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又如:拙问《咏湖湘大桥 调寄西江月》其一:“背上车轮辗滚,江中激浪飞艖。弓身只想搏秋波。愿把青春舍割。  莫道从中起拱,因防水涨船多。放低身段结滩坡,首尾泥中屈卧!”
(三)续写
续写是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再加以拓展,如《红楼梦》前四十回曹雪芹,后四十回高鹗,二人同一部著作名垂千古。
续写是在精读前人作品后,深入思考,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用诗词形式写出的读后感,其形式分为:
1、续内容:找出那些自己认为作者意犹未尽的作品,给他补充完整,或给他结个尾。如贾岛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因为作者留下了悬念。隐者在哪里?那么从内容方面来续写就可以归纳出几个方面:A在山顶,B在山谷,C在山腰。山顶、山谷、山腰,景物不同,足够我们各写一首诗了。另外,隐者在采什么要?A伤药,B外用药,C内服药,D养生、泡酒药?再者,他沿途遇见了什么?这就更有题材写了。
2、续情感
前人一些作品,情感比较隐晦。给我们模仿、思考、研究、续写,留下很多空间。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系列。后人解释众说纷纭,引起很多猜测。而每一种猜测和解释,我们都可以加以利用和续写新诗。仅一句“一弦一柱思年华”就有思婢女、思前妻、思红颜、思友人……等等说法。这么多说法一经续写,就是许多诗。古人也有用此法的,如杜牧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李清照的续写又不相同,《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另外还有胡曾续写的和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拙诗《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世凭成败论英雄,中外古今一例同。谁赞艰苦卓绝境,宁为不可取愚忠。”
3、续景物
古人写景作品很多,名篇名句不少。一个人一辈子能留一句流传千古也非易事。如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一句。而被王静安赞叹的也只有一个“闹”字。下面,我们就“红杏枝头春意闹”来续写一下:“碧云天上晓风咽”这就是一联。如果要写成一首诗,那么再加上:“长洲桔绽鹅黄叶,十里江堤柳织烟”。再把首句换成:“春水江心渔樵唱”,就成了吟咏湘江的绝句了。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愉快心情。如果心情不好呢?思夫、思偶呢?则改成:“剃须始觉人憔悴,梦里思卿又一回。”如果要写成豪情万丈,以身许国的内容呢?则可以改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南疆东海鼓鼙频。河山秀丽男儿卫,投笔从戎守要津。“如果要写成儿女情长,则可以改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路上小花妍,何由化作随行马,日日思君在眼前。“如果要写喜庆酒宴,则可改为:“红杏枝头春意闹,新婚席上展光辉,划拳一遍抿三口,户户扶将醉客归。”如果觉得七言绝句字数太多,则可以改为无言四句。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来练习一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以改为:“造访训高士,妻言已闭关,身在精舍里,神寄虚无间。”如果要写游玩之类的诗,则可改为:“松下问童子,言师已出游,日携红日走,晚伴璧山休。”
如果要写出五律则可以加成“渴饮清泉水。饥餐杂而馐,芒鞋轻胜马,天地一沙鸥。”另外《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可以改写为:“十年磨一剑,单骑走凉州。直捣黄龙府,横刀斩敌酋”。然后把首句改成“久怀兴国志”。也可以改为:“十年磨一剑,临阵却踯躅。不晓锋芒利,真能挡万夫” 。这种构思近似于朱庆余《返试上张水郑》和(《嫁新郎》王建)。
四、进入情境
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又叫入戏,张国荣演《霸王别姬》后,因入戏太深,经常无端哭笑,经常甩水袖,答人问对以娘娘戏腔。梁家辉演完《太极》后,天天要打一路太极拳,人才舒服。我们写诗之人要想他们学习,你没有感性的投入,你就找不到感觉,很多好的素材你就捕捉不到,以至于与你失之交臂。
(1)身临其境
李白诗《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具备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没有独酌的经历,入骨的孤独感,就根本写不出这样的句子。题目即已隐“愁”,而通篇未着一“愁”字。此即高手。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贺方回:“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等。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温飞卿:“肠断白萍洲”等都有一个愁字。李白就是李白,你看不出他是愁,还是清高。是亲朋无一字,还是曲高和寡,只是愁怀还是孤傲。
(2)借场景为我所用
进入场景是为了场景,进入了不一定会使用,更不一定能用好,用正确,这就涉及到一个欣赏理解的问题。我上次说过,理解有层次,你入戏,如场景也有层次。你进入浅,你就用不到好素材,好场景。如此说杜甫《秋兴八首》中有一联,“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根本不合逻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句子?专家学者也未说出令人信服的道理,(阐述)如果我们要写愁,就找前人写愁的场景。写酒,就找前人饮酒的场景。陆游《孤村》诗系借场景抒情。
(3)与古人对话
辛弃疾有句:“风流犹拍古人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互动、穿越。与古人对话用到诗词写作上,就是与古人唱和。苏东坡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们可以搭之曰:明月自古有,何须问青天。
(4)表述不同看法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威震四海,名播青史,杀人无数,都是把同胞。诗人却有不同看法,认为不如昭君和亲,五十年无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二、从现实生活中找材料
(一)百草皆为药,百事可入诗
我衣食住行皆有诗,连剃须、理发都有吟咏。如《理发》:在小区发廊理发,小师傅刨光头手段十分了得。三寸钢刀一挥,手起刀落。顷刻,一颗光闪闪,圆溜溜的头光芒四射,蓬荜生辉。出门抚首,有感而作:“三寸钢刀只手拈,头颅颔颈巧周旋。莫言手艺称平易,敢遣春光上顶巅。剪烫吹拉成秀发,横盘洗染遍貂蝉。进门熟客呼王伯,出店行人唤少年。”
2、百事皆有联系,认真体会,精于焊接,就是素材。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因果关系。写他的因,或写他的果都是素材。苏轼《题庐山西林壁》。为什么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因为你身在其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不识的结果就是远看、近看、横看、侧看结果不一样。
3、找出事物的矛盾,开采题材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构成体。找出这些矛盾,就是诗才。如:“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目寻常院”,一年3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花开、乐意、花谢、愁情。这是一对矛盾,展开了写,就成了《葬花辞》。
4、事物对我们的影响,也是诗材。
俗话说:“天要落雨,娘要嫁人”都是无可奈何的之事。都对人的生活有影响。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行路艰难,润物细无声,粮食会增产。梧桐更兼细雨,引人愁闷。春雨贵如油,农夫开怀。
5、七情六欲,讲明道理,也是诗材
荷花为什么可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杭州为什么可爱?“绿杨荫里白沙提,”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听潮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问=闻”。
(二)一事多角度,一角一首诗
1、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结果、感悟。
如同是写梅花,林道、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就有不同写法。不同写法来自对梅花的不同感悟。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何由化得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事物像洋葱,一瓣一层次。
佛经云:一粒沙有三千大于世界。物理中的微分法,一个原子可以无限地分下去。事物也一样,观察有深浅,理解有层次。每个层次都能写几首诗,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担忧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寄雁传书典出杜甫《天未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意“言书难达”黄拓意而用之,鸿雁干脆拒绝传信。(一般人理解利用杜典就可以了,殊不知黄,反而用之,这又是一层理解,大雁冬天只到衡阳为止,衡阳回雁峰可资佐证,北行也只到内蒙古高原地栖息,并不到山东海边。此更进一步理解也)。再看治病不蕲三折肱一句:此句用了二典。其一:《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其二,《国语、晋语》:“上医医国,其次救人。”作者称赞黄几复善治病,并不需要三折肱,治县能有政绩,可以医国了。二典套用,这又是一层理解,其三,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黄反其意而用之。(此典出自三国孔明教子言。)这又是一层理解了。
下面再说一个例子:有人问我:岳麓书院有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为什么上联是平尾,下联是仄尾?当时我没有答复他,不是不知道,而是对自己的记忆力没有信心,怕把证例记错了,我与人谈及此事,他说写的人当时并非把它作对联写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把它作对联用了几千年了,而且是千古名联,要说明这个问题,先看几首宋词《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宿烟收,春禽静”(周邦彦,大酺)。“左牵黄,又擎苍”“落日胡尘未断,西风赛马空肥”(辛弃疾,木兰花慢)。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词律》说:词的对仗和律的对仗有几点不同,第一,律诗对仗原则上要求平对仄,以仄对平;词的对仗则不限于平仄相对。例如:“波似染,山如削”(柳永·满江红)。“心在天山,身在沧州”(陆游·诉衷情)。第二,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的对仗则允许同字相对。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龙吟“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可见是词对对联的影响。
三、孕育灵感
(一)灵感
有些时候写不出诗来,不是你没有积累,也不是你采风时没有 仔细观察,而是你灵感方面有问题。
1、周总理说过一句话:“灵感就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老同志们生活了几十年,观察了几十年,不可能没有积累,写不出东西主要是少了灵感,灵感是可以孕育培养的。
2、多参与,观察充满意境的场合。如:雨中垂钓,雾里看花,月下漫步,幽谷逗鸟,水边吟诗,静室抚琴等。把自己浸入其境。
3、多与诗人交往
与诗人交往中,诗人的气质、言谈、举止都能触发你的灵感,陆游:“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下雨天骑个驴走在险要的关隘上,不是精神病人,就是诗人。(古人云:剑门关就是鬼门关)你与诗人谈话,诗人冷不丁回你个对联,(子以父为马,父望子成龙,小学生三场折桂,大老板四季发财)。
4、多训练头脑
政治家有政治头脑,文人有形象思维,如何把逻辑思维变成形象思维,首先要训练脑袋多用形象馊味考虑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文艺理论问题,今天不在这里展开,以后有时间可以专门谈一谈。(主要是要研究大诗人们如何考虑问题的,如何思维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走向的,如杜甫《绝句》)。
二、敏感
什么叫敏感?敏感就是你对事物反映的灵活度,敏感度。
1、敏感是灵感的前身,导火线。你有了积累,但它深埋在你的记忆中,与其他的东西混杂在一起,你今天想写诗了,要把它搬出来,这需要一个东西来引发它,撬动它,这个东西就是灵感,但灵感是个一闪即逝的东西,很难捕捉,这就要靠敏感了,反映要快,出手要快。例如:我与干爹游冷水江时,文联的人出对:“冷水江中冷水冷,”我们久思对不上下联,忽然岸上一声鸣笛,一辆香花岭锡矿山卡车飞驰而过,顿时思维如电光火石一般,立马对出下联:“香花岭上岭花香”,这就是灵感!
2、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的进入角色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进入角色是把自己当角色,设身处地是让自己身临其境,站在角色旁边,发表感慨,如黄巢《题菊花》“西风满院载,报与桃花一处开。”
3、冥思枯坐,造景抒情
灵感出不来时,沏一壶茶,把婆娘西崽,儿孙媳妇都大发出去,一个人在书房里枯坐,冥思苦想,有时也有所得,其实,古人很多句子都是造景抒情,凭心想出来的。如曹操:“月明心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绝大多数鸟类月明星稀之时以及鞥栖息了,哪里还会绕三匝,又不是猫头鹰。又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石棱是石头的角,面积小的只有一条线,箭的劲道再大也是射不进去的,其一,箭会偏到一边去,其二,石棱会崩掉,石崩后挡不住箭了。
4、与描写对象交朋友,对话
如林黛玉《葬花辞》:“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三、营造气氛
灵感涌现是要有条件的,首先是积累,这是内因,然后是引发,即为外因。
1、唐朝为什么出大诗人,大作品
(1)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是个诗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顺便讲一下诗韵,玄武门之变,九品中正制)
(2)唐以诗赋取士,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
(3)诗人受人尊敬,形成诗的氛围,成为诗的角度(秀才见官不跪,不得用刑。)
四、不断探索
屈子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写诗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要永远保持探求的状态。
1、时刻处于创作状态
不能为写诗进入创作状态。而是要时刻准备着,时刻在状态。灵感就是机会,机会只给又准备的人,状态就是准备。你以为,温飞卿的八叉速度真的有那么快?朱会长的五分之一首诗真的有那么快?这都是他们腹笥丰足,时刻都在状态,方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2、出门带上纸、笔、眼镜
带上这些东西也是自置创作状态的物质表现形式。看到有用的东西、言语马上记下来。出门在外,因某事触发了灵感,也能马上写出来。
3、定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剖、提升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身份的变化,认识的深入。对自己的旧作,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时候可以对其进行再创造作、修改、提升其质量品位。
4、探索文艺理论
前人很多诗话、笔记,如评论专著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都是前人经验之谈。
5、今言古译
(一)写诗与翻译
写诗就是把心想的事物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出来。也就是诗译。
1、古人的诗词语汇,其实就是当时的口头语言。白居易的“新乐运动”就是提倡写白话诗,前人说柳永词,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2、古人诗人中有些语汇与我们今天词汇没有多大区别,但有些已成为诗词的特殊语言,如有必要,我可以在群上每天发一句诗词曲的特殊语言,并举例详细解释。
(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言文字是一切文学的载体。要想写好诗词,必须要过语言文字这一关,历史上所以大诗人,大文豪都是此中高手。
1、向书本学习,向前人学习
研究前人诗词的用词造句,特别是动词和关键词、字的用法。
2、向民间学习
高手在民间,很多精辟的语言,最初都来自民间,文人不过是加以提炼而已。如,有次如厕,听一环卫工人抱怨,“只有做不完的事,没有花不完的钱”,我接口说“做好所有事,就有花不完的钱”。举例,“阿凡提的羊肉汤”“何健扫母慕”“师爷奉承县官”。
3、提炼俗语、词汇
民间俗语很有生命力,颇具哲理,稍加提炼,即可入诗。
(1)利用词汇中的重复字:如“把脾气拿出来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叫本事”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脑袋决定钱袋,“今天睡地板,明天做老板”。
(2)提炼包袱,举例“把企业家送到张家界喊山”
(3)多写对联,律师由四个对联组成,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是你对仗不会错。举例,一混混二十六岁而亡,财雄一方,身高四尺。家人出重金求联,我撰一联被用:“浓缩是精华,鱼跃成龙,为天下侏儒争硬气;人生轻长短,贵在出采,与前朝宰相结芳阾”。喝茶斗气联,与一文学博士斗气,我出上联,他对不出下联,上联:“闻道有先后,博士后有博士后;”他以为我事先做好了下联所以限以喝茶为题,且只能以当时谷雨前茶为题来对。我随即对出下联:得茶无晚前,谷雨前无谷雨前。” 一情侣鞋店老板求一联以壮店威,我写一联,“毕竟姻缘深,修为双双好;虽然跟底浅,足以步步高。”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怎样写诗]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 诗词文学网| 中华诗词网| 中国诗词楹联协会 | 中华诗词学会 | 中国作家网| 省作协| 长沙老干诗词协会 | 党建网| 湖南省文化厅|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联| 中国新闻出版社| 新华网| 中国诗词协会| 老干部之家诗词协会| 四川作家网| 辽河诗词| 秦皇岛诗协| 无锡市诗协| 杭州老干诗协| 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云南省老干诗协 |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