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好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好诗好文

《让诗歌走进人民群众中去》

时间:2017年01月14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让诗歌走进人民群众中去》
孙述考
2016.12.1日

 
    诗歌是文学中最简约也最优美的文学体裁。正是因为它的内容简短和抒情便捷,成为人们走行立步的袖珍级文学样式,也因此受到了古今中外历代诗人和人民群众的由衷地的喜爱。那么,什么样的诗更能让人民喜爱?一句话,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作为文学来说,只有人民群众熟悉的,才会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诗歌同样不能例外。
    那么,怎样让诗歌走近人民群众,这就需要诗人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寻找题材,发现题材,去产生灵感。其实,人民群众的普通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朴实的情感与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的诗人从大处讲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也为诗人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个源源不断的活水。即人民群众与他们的生活是诗人创作之源。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创作诗歌,而是站在诗人自己的角度去创造个性化的诗。那么,有人会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来解释,诗歌从人民群众生活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一个过程,是让诗人能去创作出为人民群众的审美能接受的诗歌。人民群众为什么能接受诗人的诗歌,是因为诗人在诗歌中无论用的词汇、专业术语、讲的民俗风情习惯、传达的思想哲理,基本上能吻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这就会促成诗人的诗歌与人民群众从认知到思想情感上的对接。 作为一首诗歌,太雅,曲高和寡。太俗,味同嚼腊。只有去努力做到雅俗共赏,诗歌才会走出今天的困境,走进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丽景。
    有人高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让人民群众不熟悉的词汇,运用了抽象的手法,这无疑在诗人自己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了一道篱笆。这种诗歌创作,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它的接受,影响了诗歌的传播。这种诗以朦胧诗为例。还有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粗野的词汇,以为这会吸引人民群众的眼球,搏得点击量。殊不知,从人民群众的层面讲,人民群众始终在坚守一条牢固不破的道德底线,即崇尚高尚,反对低俗。所以,诗人必须深刻地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口味,去不断创造人民群众喜爱的诗歌作品。
     关于诗歌创作的通俗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诗人,尤其是青年诗人。通俗不等于庸俗。这里的庸俗即平淡无奇。人民群众是语言的创造者,也是约定俗成者。因此,通俗不等于词汇不美,不等于修辞不美,也不等于结构不美。而是指在这些美的前提下,人民群众能读懂,而且在读懂的前提下,能激发起他们内心的一种或喜或悲的感情的触动,引起思想的共鸣。唐代白居易,作为一代诗歌巨擘,他在创作中一个典型的故事即写完后曾经让老婆婆读读,看能不能读懂。古人对这种社会效应的孜孜以求的思想态度这对当代诗人不能不是个启发。
    当代诗是一个时代概念,并不等于非得写现代自由体诗,也有很多运用古体诗词样式创作的佳作。但无论用什么样式,只要遵循一条为人民群众而创作的诗歌道路,就会创作出越来越多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诗歌。作为一名诗人,就会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的诗人。

上一篇:中国文化的天空下 有位平凡的金融作家

下一篇:没有了

网友评论
 以下是对 [《让诗歌走进人民群众中去》] 的评论,总共:0条评论
| 诗词文学网| 中华诗词网| 中国诗词楹联协会 | 中华诗词学会 | 中国作家网| 省作协| 长沙老干诗词协会 | 党建网| 湖南省文化厅|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联| 中国新闻出版社| 新华网| 中国诗词协会| 老干部之家诗词协会| 四川作家网| 辽河诗词| 秦皇岛诗协| 无锡市诗协| 杭州老干诗协| 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云南省老干诗协 |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