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协会机构 > 国家新闻

汝城县扶贫工作11

时间:2017年02月07日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 【字体:
郴州:对汝城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14/1/7 15:41:33湖南扶贫开发网 我要评论(0) 【字体:大 中 小】
作者:何玉刚

一、 汝城县县情概况

    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湖南、广东、江西),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称。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连片开发县,革命老区和比照享受江西赣南苏区优惠政策县。辖19个乡镇,土地面积2400.52平方公里,人口40万,其中少数民族(瑶族)乡镇 5 个,少数民族人口 6.8 万,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 75%,是湖南省五大少数民族散居县之一。

二、 汝城县扶贫开发情况

    近年来,充分用好用活用足“国扶县”政策,从整村推进、持续发展、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等方面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贫困山区遇到的各种问题,全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综合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走出了贫困。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狠抓基础扶贫工程。道路交通项目建设突发猛进。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8628万元,共建设通村公路235条,完成村级道路硬化320条,总长738.2千米。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改善。完成山塘、水坝、电排等水利设施958处,增加灌溉面积40298多亩;架设高低压线路1189千米,改造高低压线路389千米,解决了18271户农户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新修人畜饮水工程388处,解决了6.9万人的饮用水困难;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及有线电视“四通”。县域基础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着力于利用信贷扶贫资金支持县域基础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引资3700万元,完成了城镇引水工程;投入1200万元,改造了土桥镇至仁化县董塘镇60公里的输变电线路;投入2600万元,对县城道路交通和城区进行整体规划。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有新突破。投入信贷扶贫资金480万元、筹资250万元,完成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改扩工程;乡镇卫生院改造已列入财政扶贫范畴,投入187万元为12所乡镇卫生院配套了相应的医疗设备。投入信贷扶贫资金750万元,支持县二中教学实验楼、濂溪文化小区等精神文明活动场所建设;投入350万元财扶资金,支持乡镇有线电视联网建设。二是以农业为重点,狠抓产业扶贫。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收。通过以奖代投、以奖代拨等方式,鼓励和引导贫困乡村群众在原有生产格局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新种、扩种以锥栗、水晶梨、杨梅为主的优质水果8.65万亩,建成了田庄2500亩标准化蔬菜基地、东岗岭万亩生态有机茶园、发展时鲜蔬菜面积8.6万亩、金银花面积12000多亩、油茶面积24680亩,锥栗面积44800亩,重点扶持了以茶叶、小米椒加工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为贫困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优势产业增收。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440万元,启动优势产业扶贫项目128个。特别是水电产业发展强劲,全县共投入信贷扶贫资金8150万元,扶持建成了万年桥、三合两座水电站,均于期内相继发电。三是以培训为契机,狠抓素质扶贫工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2003年开始,全县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就开始启动实施,培训资金也在逐年增加,至2012年共投入2620万元培训资金,培训了8万多人,就业率高达95%以上,每年新增劳务经济收入6400多万元。在多年的实践中,县扶贫部门还摸索出了一种可行的“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上,着重抓了科技示范带头人的培训,2012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达16000人次,受训农民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四是以科普为示范,狠抓生态扶贫工程。贫困地区扶贫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保护农村环境一个可行性方法就是建设“猪-沼-果”生态建设模式。十年间全县建立产业基地12万亩,发展家畜家禽32万头(只),重点支持了12家农业龙头企业,企业新增产值2.3亿元,辐射带动3万多农户增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并新建了沼气池3.5万多口、省柴灶1800多口,解决了10万贫困人口生活所需的能源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汝城位于南岭山脉中部和罗霄山脉南端的交接部,四面高山耸立,地势险峻,境内高差1566.6米,有12万多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县,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至2012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5.84万人,有农村危房户35000户,城乡低保34810人、五保户4169人,每年需投入低保救济金3687.8万元,其中70%贫困人口分布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石灰岩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上地处湖南省三大暴雨和雷击中心地带,水土流失、山体滑波等致使该县石漠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2008年的冰冻灾害和“6•13”特大洪灾,分别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9亿元、21.64亿元。
    (二)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瓶颈突破困难。尽管近年来汝城通过扶贫,加强了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诸多原因影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县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人数还有10.07万人;境内至今还没有开通铁路,未通水泥或沥青路的行政村24个,占总数的7%,未通公路的自然村有1375个、占总数的49.6%;未通电视、广播的自然村146个、占总数的8.2%;未通电的自然村98个,未完成农网改造的行政村210个、占总数的68%,其中盈洞瑶族乡整个乡镇至今没有完成农网改造,全乡电价为1.92元/度,为实行农网改造后电价0.558元/度的3.5倍。 100余个山区自然村还处于移动通讯信号盲区;特别是南洞乡西边山等边远山区村离乡(镇)政府驻地数十公里,路远、人少、筹资难,水、电、路、讯等基础建设根本无力实施;加之县乡财政困难,对基础设施投入乏力,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三)遗留问题较多,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境内的省属国有企业汝城钨矿矿区采矿有100余年的历史,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植被,造成土壤石漠化加速、水土大量流失,还屯积了大量有毒物质的尾沙、矿渣,时刻危及下游沿河两岸的小垣、延寿、岭秀等乡镇5.6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该矿破产后,对损毁的3000多稻田和上百处河堤治理长期缺位,导致涉及的18个组近5000亩稻田因河床上升、水源下降或干枯大面积减收甚至于绝收。同时,汝城又是我省的林业大县,改革开放初期以来,上级下达指标,大量砍伐木材支持国家建设,加之2008年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冰冻雨雪灾害,森林资源受到毁灭性打击。全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四)发展基础薄弱,脱贫致富压力较大。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农民增收困难。由于加工增值不够,全县农产品基本处于“原产原销,自产自销”状况,未形成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县还有小垣的大塘、大山,延寿的坪坑、温坪,文明的长远、长城等100余个村,还过着 “养猪为过年,养鸡挣点油盐钱”的贫困生活,解决温饱难。二是群众观念陈旧,劳动力素质不高。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封闭自守,缺乏脱贫致富能力。 “十二五”期间,全县预计每年新增劳动力0.32万人,同时还有1.3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扩大就业任务艰巨。三是宏观政策趋紧,融资渠道不宽。由于交通不畅,现有的经济开发区企业在物流、运输上成本较高,对做大企业、拉动经济造成了不小的阻力。此外,在国家宏观调控大环境的作用下,该县仅有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建行、农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较弱,银行贷款机制不活,服务相对滞后,农村信用社贷款则利率偏高,全县银行贷款满足率不足20%,贷款融资难成为了汝城农村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五)社会事业滞后,民生保障难以到位。近年来,虽然该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发展现状与群众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方面,大部分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室、师生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比较简陋,还有19.6万平方米教育教学危房待改造、10余所中小学校未达到合格化办学水平;教学条件比较艰苦,师资力量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合理,影响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文体方面,看戏少场地、看书无管所、上网不方便,全县只有1个小型图书馆,尚有200余个村没有农家书屋;绝大部分村没有体育健身场所,文体惠民服务水平亟需提高。卫生方面,全县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2.4个,拥有的医生数1.9个;医疗卫生资源底子薄、基础差,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缺口较大,医疗卫生条件急需改善;投入相对不足,乡镇卫生院项目资金缺口大,不少卫生院存在因建设而负债务的问题;卫生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骨干人才、专科专病人才缺乏,群众大病小病均无奈外出就医,医治成本高。

四、发展需求

    经过深入调查,汝城县“十二五”期间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抓好主干公路改造,优化省际、县际、乡际路网改造,实施通村公路通畅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事业,对县内水运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力争桂林—郴州—赣州高速铁路沿罗霄山脉取道汝城,争取民用机场的申报立项。对罗霄山片区交通公路建设制定出台特殊政策,减免县、乡、村的配套资金,扶持该县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村村通水泥或沥青路目标。二是加强水利和电力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小Ⅱ型以上水库除险保安,搞好龙虎洞、文明等中型水库灌渠渠系配套,加强东江库区库尾等小流域防洪避洪工程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该县“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33亿元全面改善水利设施,计划投资4.66亿元,完成210个村的农网改造,基本解决群众农田水利旱涝保收,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难、用电差、用电贵问题。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金网通”、“村村通”工程,实现城区光缆到户、农村光纤和有线电视到村。
    (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尽快编制罗霄山片区生态建设规划,并构建特殊的补偿机制,逐年提高标准,保护好该县现有的58.36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流域和县城的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重点抓好延寿河、浙水、龙虎洞水源保护区等流域和小垣矿区、井坡矿区、集龙矿区等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对重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地带的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增加对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民的搬迁安置补贴。对自然条件极度恶劣、无法给予“造血式”扶贫的村组,采取超常规的方式进行易地搬迁扶贫。
    (三)产业项目发展。实施“大市场、大产业、大品牌”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设立罗霄山片区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建立健全奖励和后续扶持政策,集中财力和政策支持发展茶叶、蔬菜、水(干)果、畜禽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建立标准化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带动全县形成主导支柱产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增设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扩大放贷额度,帮助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在该县恢复设立分支机构。加大投入,继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争2-3年内使90%以上的贫困户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
    (四)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搞好学校危房改造,全面达到合格制学校办学水平。加大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搞好医院的硬件建设,建立上级医院对口扶持机制,提高县级诊疗水平。加大对县文化中心、县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居)文化活动室及县体育中心、“红三角”户外运动基地和一批村级便民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力度,丰富贫困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诗词文学网| 中华诗词网| 中国诗词楹联协会 | 中华诗词学会 | 中国作家网| 省作协| 长沙老干诗词协会 | 党建网| 湖南省文化厅|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联| 中国新闻出版社| 新华网| 中国诗词协会| 老干部之家诗词协会| 四川作家网| 辽河诗词| 秦皇岛诗协| 无锡市诗协| 杭州老干诗协| 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云南省老干诗协 |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