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协会机构 > 协会动态

古城新韵续清弦

时间:2017年07月12日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字体:
          古城新韵续清弦
      ——省老干部诗词协会诗友汝城采风侧记

         陈柯平
 
    湘南门户,鸡鸣三省,芳郊四面屏山。文塔绣坊,澄江秀水,千年学府新传。开理学渊源。爱莲说流芳,周子名篇。纵目登临,古城新韵续清弦。——伏金兰《望海潮大美汝城》上阙
    山城如此妖娆,育多少先贤成圣枭。忆神农炎帝,耒山制㭒;开宗理学,书院传招;首面军旗,津江擎起,引领人民灭旧朝。从今后,有纵横高速,发展飞飚。——朱梅生《沁园春汝城》下阙
    时值2017年6月下旬。两首词咏颂的汝城,与举国瞩目的3件大事密切相关:一是建军90周年,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制作的地方;二是精准扶贫攻坚年,这里因地制宜扶贫“创新版”收获了累累硕果;三是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诞辰一千周年,这里是周敦颐担任县令4年并创作名篇《爱莲说》的地方。
    基于此,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30位诗友于6月21日至24日,集体前往汝城县多地采风、创作:实地听闻红军故事,赞颂人民军队;现场了解山乡变迁,歌咏扶贫脱贫风貌;廉溪书院访圣贤,《爱莲说》里浴清风。
    在1927年11月下旬朱德与范石生谈判的旧址,在当年朱德主持湘南粤北各县党组织负责人联席会议旧址,在当年全国第一个工农政权——汝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诗友们或驻足观看,或徘徊浏览,还纷纷用手机、相机自拍、互拍,在这红色景点上定格瞬间。
    在文明瑶族乡沙洲村,那处饱经世纪风雨的农院,39岁的朱向群述说了他的曾祖母徐解秀与工农红军3女兵“半床被子”的往事。那是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经过汝城时,红军后勤部、卫生部夜宿沙洲村。留在家中的徐解秀见到3个女兵倦宿在屋檐下,即主动招呼进屋,4人挤在一床共盖军被,小睡了半夜。拂晓,部队开拔时,三位女人战士见徐解秀家境贫寒,要送军被给她。徐解秀推脱说,“你们3个人就这么一床被子,我怎么能收?”她们推来推去,争执不下,其中一位女兵摸出剪刀,与另两位姐妹对视一下后,把被子剪成了两半,随即拉着徐解秀的手哽咽着说:大姐,这下你可别推了,你就收下这半条吧。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的,到时我们再给你送来新的被子。徐解秀颤抖着双手接过那半条被子,泪水哗哗流出……
    半条被子的故事,启迪诗友们浮想联翩:什么是共产党的初心?只要他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百姓半条;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不肯让百姓受穷受冻!
    真情激情赋好诗。关于半条被子的诗词随后涌现在诗人笔下。如袁培根的《浣溪沙•半床被子》:紧急行军到外沙,凄风苦雨屋檐遮,夜深生恐扰民家。   一个招呼留客宿,半床被子送村丫,红军百姓互相夸。
     又如黄义成的《千秋岁引参观汝城第一面军旗旧址》:岁月如斯,风云会集。满目江山剑相逼。宏图在胸怀志远,航标指路群情激。汝城天,青砖楼,刀枪立。    一面军旗红熠熠。万里硝烟风瑟瑟。跃马挥戈战强敌。沙场勇洒殷殷血,征途笑傲铮铮魄。踏雪山,过草地,迎春色。
    了解汝城精准扶贫工作,是诗友们采风目标之一。汝城县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介绍,3年前,该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968人,贫困村80个。2014年至2016年已脱贫39233人,8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诗友们走访正在扶贫攻坚的市县工作队,记录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扶贫模式的变迁,了解贫困者从 “蹲身捡柿子”到“跳起摘桃子”的心路历程,参观从脱贫摘帽到小康统揽的新农村风貌。
    从‘剃头挑子一头热’到‘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转变,汝城人在缩短城乡差距、推进扶贫攻坚当中始终坚持了农民主体地位。汝城县的农业产业市场定位就是面向粤港澳、服务大城市,做优质农产品的供应基地。为此,汝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山地资源优势,把扶持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茶叶和特色养殖作为产业化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带动群众自主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42万亩,形成了暖水茶叶、田庄蔬菜、文明水果、盈洞金银花等一批特色产业,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现贫困户与合作社、产业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全县发展专业合作社202家,带动贫困户10018户,覆盖率达50%。
    诗友们在大坪镇谭屋村得知,该村原来地下开采铁矿,污水到处流,矿石满地堆,由于山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影响到水稻等农作物的耕作,在这样的折腾下,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下”来了,农民收入又“上”不去,一部分人又开始返贫。3年前到汝城当县长的黄志文主动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将谭屋村作为自己的扶贫改造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核心工作是培育和发挥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体性,如今,村民自发进行土地整理,原来的矿区恢复为500多亩的旱地,种上了茶叶、苗木,使过去地下的黑色产业变成地上的绿色产业。
    大家看到,谭屋村、禾尾联村一栋栋新旧掺杂的民房顶上、一排排钢架蔬菜大棚顶上,还有那村部、学校及一些公用房屋顶上,精致地安装着吸收太阳光的发电设备。这些无污染、可持续、回报高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林业、国土、电力等部门组织相关科技团队设计施工,在全县先后建成80个光伏电站,每年可实现电费收入近千万元,促进相关贫困村年增收4万余元,贫困户年均增收2500元左右。前不久,该县成功承办了全省光伏扶贫现场推进会。
    置身精准扶贫奔小康这一时代活剧中,诗友们激情涌动,思绪飞扬,一篇篇“时代新声”、“田园新貌”主题诗词,从手下的笔尖、键盘流向日记本、电脑笔记本。
    如朱中柱的【正宫塞鸿秋赞精准扶贫】:领衔吹响攻坚号,牵头开辟康庄道,授渔不下姜公钓,求财不拜关公庙,广开致富门,共唱兴邦调,山乡摘了贫穷帽。
    彭瑞珍的《喝火令感叹精准扶贫》:转眼容凋悴,须臾日擦西。续熬数夜体如泥。精准扶贫春水,漫染起清漪。望破房心痛,观贫境泪飞。欲施情理送嫁衣。务必遵规,务必守佳期。务必挂牵群众,戮力创光辉!
     伏金兰的《参观汝城精准扶贫有赋》:急雨荷风天一方,池塘青草藕花香。扶贫精准见成效,老屋一新砖瓦房
     ……
    廉溪书院访圣贤,《爱莲说》里浴清风。濂溪书院是汝城乃至湘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廉洁教育基地。诗友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这所印下了“崇理尚德”、“理学源流远,勋猷德泽长”厚重烙印的仿古书院式庭院。
    濂溪书院门口有一对荷花石鼓,两旁镌刻的对联是清末名士王闿运撰写的:“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大门两边墙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儒家文化的发展和升华,也是宋明理学的精髓。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勤勉,为学精密严谨细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其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望老师时有感于汝城风光美景,写下了《千家诗》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为纪念他,特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写下的《爱莲说》虽短短119个字,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古圣贤的高洁情怀、儒雅品格、律己信条,使诗人们心灵受到震动,一些感怀、即兴又纷纷涌上心头,流出笔端。如蒋延辉的《沁园春  重访濂溪书院》:三载重来,只为濂溪,意惹情牵。喜莲塘蕴蔓,香风荡郁;凝图悟哲,循道追贤。书院巍巍,史陈硕硕,不息人流年复年。广场外,看弦歌击节,舞步蹁跹。    
    中华理学崇源,是潇水滔滔淬巨篇。读《爱莲》一课,吟哦砺志;合流三教,动静相绵。朱魏南摹,左曾北谛,不尽雄才一脉延。真君子,愿苍生德化,秉政勤廉。
    又如孙炜剑的《七律  谒汝城濂溪书院》:清风伴我访濂溪,舍却斯人谁与齐。出水荷花污不染,勤民县令志难迷。儒家理学开山祖,书院经传灌顶醍。忠孝诚廉惟正道,元公孔孟竞虹霓。
    难忘的3天汝城采风活动结束了,诗人们的诗兴还在激跃,创作还在继续,诗人李建国的《高阳台•汝城》就是这样言犹未尽:东接罗霄,南连五岭,古城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兵家要塞雄关。秋收起义传薪处,树军旗、星火燎原。解民悬、倒蒋驱倭,众手擎天。半床被絮留佳话. 记党心民意,骨肉相连。精准扶贫,老区又执先鞭。统筹规化汝城梦,建小康、处处花妍。待重来、另约陶郎,另写桃源。
 
| 诗词文学网| 中华诗词网| 中国诗词楹联协会 | 中华诗词学会 | 中国作家网| 省作协| 长沙老干诗词协会 | 党建网| 湖南省文化厅|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文联| 中国新闻出版社| 新华网| 中国诗词协会| 老干部之家诗词协会| 四川作家网| 辽河诗词| 秦皇岛诗协| 无锡市诗协| 杭州老干诗协| 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 云南省老干诗协 | 广东省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