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汀花溆您好!诗为情意之物,平仄是形式,不是诗本身。合平仄者可能不是好诗,甚至根本就不是诗,不合者可能是诗,甚至是好诗。所以平仄不是区分诗与非诗、好诗或不好诗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主张古体诗的创作多样化,有人喜欢平仄,认为有利于创作,可以遵守,有人认为平仄不利于创作,可以不守。即是说,古体诗创作可以写古风、古律,也可以写格律,只要能写得好,我们都欢迎。但从我本人的创作实践和一些文友的情况来看,许多人过分泥于平仄这一形式,而忽视意象、情采、气韵、风骨、简约、凝炼,有人甚至连文言思维都没有建立起来,不是用文言思维、而是用白话思维在创作古体诗。我觉得上述种种远比平仄重要得多,可是却被人们忽视了;有许多人仅知模仿古人的形式,却忽视古人的内涵,这种现象在当下古体诗作者中间相当普遍。格律的平仄化,是唐宋以降形式主义极致化的产物。平仄是声调,其本质是追求声调变化的谐调,从此意义而言,其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即局限性。平仄本身不是诗,既非情感,亦非意象,更不是情采、气韵、风骨和思想性,过分泥于平仄,往往要牺牲上述种种;诗才愈大者,愈不想用其捆绑手脚,即不想牺牲情感、意象、气韵等等。李白即是如此,他的多数诗都不守格律,其最具影响力的《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自由体。自由是诗的灵魂,远比平仄重要,大才如此,小才如此,初学者和今人尤其如此。既然格律有其局限性,为什么就不可以突破呢?格律诗仅为古体诗创作之一种,而不应成为全部,古风、古律好诗多多,即是明证。本人觉得,平仄作为声调变化的参考,循其大略即可,泥则不可。本人作诗的原则,即如此,循大道而弃末节,其字行为律,其本质为古风,注重韵脚、对仗,辞采,平仄适度关注,一行一首中留意平仄的谐调与变化,平仄字数大体均衡即可,决不牺牲内容而强求平仄,我将此称之为均平诗。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还望诸友示教!